特色課程-「彰女紅樓學」
翁金珠2016.12.
日治1919年,創立「台中公立彰化女子高等普通學校」,即彰化女中前身。1924年建築學生宿舍,原為三排座北朝南的磚造平房,屬巴洛克式建築;建材採用日本「清水磚」,褐色磚石十分堅硬,支撐的樑木和櫥櫃以檜木為材料,屋頂舖設日本屋瓦,地面則為石板,極富當代建築特色;山牆設有氣窗,便於通風;褐色磚石建築的拱門、風簷、長廊,風格典雅,遠眺宛如一棟棟紅磚屋,所以師生以「紅樓」稱之。因建築物逐漸老舊,基於學生安全考量,騰空不再使用,並逐年拆除建築,2000年擬再拆除最後僅剩的一排建物,經校友會力爭後保留。2004年彰化縣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,後經文建會及文化局補助經費修繕,完成的校史館和校友館於2014年12月13日彰化女中95周年校慶日,正式啟用。此後學校主管會議或校友會理監事活動都使用該館,它成為外賓蒞校必參觀之地,也是彰女校友返校召開同學會、留念拍照最具回憶價值的寶地。
2014年,鄭校長詢及是否有空指導103學年度第二學期
二年級的選修課?筆者考慮幾天後回報,擬在「紅樓」校友館開設「彰女紅樓學」,邀請專家學者授課,獲同意後,就開始擬定教學計畫和目標。
「彰女紅樓學」從2015年1月23日到6月12日共15堂課,規劃內容及目標,包括:1.認識校史,學習彰女精神,以增進學生對學校的向心力。2.研究與欣賞紅樓建築,奠立文資保存理念。3.從紅樓美麗的地景與悠久的校史,型塑、孕育台灣女性文學。4.培訓館內史料分類編目與導覽解說人才。並邀請本校校長鄭曜忠、建築師郭俊沛、文化部參事粘振裕、彰化縣前文化局長陳慶芳、文學家康原、彰化縣小西文化協會理事長蔡滄龍及筆者,各安排兩節講座,講座內容依上課日期分別為1.「認識彰女校史」(鄭耀忠);2.紅樓保存的過程、意義和價值(翁金珠);3.從歷史看古蹟(郭俊沛);4.認識台灣文化資產、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(粘振裕);5.漫談台灣早期的教育史料、日治時期的學生生活(陳慶芳);6.地景的意涵與運用-從彰女紅樓到文學步道(康原);7.文史的展示與設計、史料分類編目與實作(蔡滄龍);8.學習成果分組報告與成績評量(翁金珠)。
1月23日由鄭曜忠校長主持開課式,筆者則介紹授課老師及課程內容,當天將學生編成五組、選出班長,並預告最後一堂課(6月12日)學習成果評量,採分組報告方式,希望訓練同學整理報告的能力及培養團隊合作精神。毎位講師上課內容綱要茲簡述如下:
鄭曜忠校長擔任第一堂課講師,但因臨時公務繁忙,委請教務處魏楓城主任代理。魏主任詳細地介紹彰化女中的校史,包括:創校後六次改名為國立彰化女子高級中學的歷史沿革、歷年學制的改變和師資的介紹、從日治時期創校到2008年至今八次改變的校服沿革、彰女的校歌和校訓、彰化高女時代學生的各類活動和表現、抗日思想入獄的丁韻仙事件、彰女畢業生的出路和傑出校友。相信這堂課,已讓同學們對自己就讀的學校有更深層的認識。
第二堂課由筆者講述「彰女紅樓保存的歷史意義和價值」:首先介紹從學校發展沿革看「紅樓」與彰女的關係、為什麼過去的學生宿舍被稱為「紅樓」?從歷年被逐棟拆除的「彰女紅樓」,到保留下來的滄桑史,及彰化縣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後,登錄、修復和再利用的過程為何?「彰女紅樓」的保存,在文化資產的歷史意義、價值與重要性為何?筆者特別要表達的是:早期學生宿舍轉型為校史館的故事,是值得被傳頌的。
曾經修復彰化藝術館、彰化市武德殿的國內知名建築師郭俊沛,在第三、四堂課很專業地談如何「從歷史看古蹟、從古蹟看歷史」。他說,生活中有許多和歷史相關的事物,如:國民政府來台初期(38年),使用的10元鈔票上印有北京故宮建築圖像、國家歌劇院和音樂廳建築、台北故宮博物院建築,甚至台灣十大建設,其實都是在宣示一個時代的政治性或社會性的目的,而建築樣貌和風格的「歷史知識(記憶)」就會產生什麼樣的「歷史意識」。郭老師再以他修復古蹟和歷史建築的豐富經驗,引導同學了解中國傳統建築、閩式建築和西方傳教士帶來新建築形式的不同部分。並講述日本從「幕府時代」到「明治維新」時代的故事;而談到日本劍道與武術的沒落與興盛,也可以看到「武德殿」的建築與歷史的關係。同學們獲取新鮮又充實的古蹟與歷史相關聯的知識。
第五堂課「認識台灣文化資產」的講師粘振裕,目前為文化部參事,過去在彰化縣政府擔任文化局副局長時,主導修復近三十棟古蹟和歷史建築,文資保存經歷豐富。他先講解台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的形成,和如何保護的過程,然後進一步介紹什麼是文化資產、什麼條件或資格才能成為受保護的文化資產?以及為什麼要保護文化資產、我們應如何保護文化資產等等。第六堂課則繼續從「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」,談到國際古蹟修復觀念、保存運動的歷史與發展,並從當前國際「文化遺產」的重要觀念,進一步了解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做法,相信在短短兩節課,已經讓同學們得到非常寶貴的文資知識。
彰化縣前文化局長、也是台灣文物收藏家陳慶芳,擔任第七、八堂課講師。
他從清朝時代、日治時期到臺灣戰後初期,對台灣早期的教育,做系統性的介紹,如:清朝時期有民間私塾(義塾或書房)、書院與科舉考試(童生、秀才、生員、貢生、舉人、進士、朝考);日治時期學制多元化,除私塾、幼稚園外,並依年齡設各級學校,包括:初等普通教育-小學校、尋常小學校、公學校、公學校高等科、國民學校;師範教育-附屬小學校、附屬公學校;高等普通教育-中學校(含私立中等學校)、高等女學校;實業教育-農業、工業商業學校、實業補習學校;專門學校-附屬帝國大學農林專門部、醫學專門部;大學教育-臺北帝國大學;社會教育-國語講習所、青年學校(補習學校)及成人教育(部落教化園),並設有盲啞學校;臺灣戰後的行政長官公署時期及改制後臺灣省政府初期的教育,在不同朝代就有不同的學制和學校。第二堂課,包括:日治時期的女性教育概述、日治時期的行事曆與記念日、榮譽的象徵-證書與賞狀、制服面面觀、住宿生的「學寮」生活點滴、運動會與技藝競賽、中學生的修學旅行與內地留學、戰火中的讀書聲和戰爭終了回到鳳凰花開的母校等等面向,佐以早期舊照片和紀錄文件,介紹日治時期躲避空襲與校園疏散的學生生活, 對現代彰女學生來說,都是難得的學習經驗。
聽完彰女校史、各時期台灣教育和認識紅樓等文化資產後,接著安排榮獲彰化縣「第六屆磺溪文學特別貢獻獎」及行政院叢書「金鼎獎」的文學家康原擔任第九、十堂課的講師。他以「在八卦山下遇見賴和」的微電影,掀起課程序幕,從社區的地景說在地的故事、認識台灣現代文學之父-賴和,並從彰化的舊地名-半線、磺溪談起,到認識八卦山、彰化古戰場,追尋「彰化精神」,對尚缺少人生經驗的同學是一大衝擊。康原老師並吟唱自己創作的詩詞,如八卦山、紅樓的夢、文學的地標、一支秤仔、圓圓圓的肉圓等,以啟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喜愛文學;而從彰女紅樓到文學步道、到認識彰化市的地景、古蹟、人文、歷史、小吃和文化,另以說唱方式講課,很受學生喜愛。
校史館設立後,常有學生和外賓參觀,所以館內史料分類整理、編目和導覽,成為重要的課題,這堂課特別邀請有經驗、目前是彰化縣小西文化協會理事長的蔡滄龍擔任講師,指導同學「文史的展示與設計」。首先蔡老師說明文史資料如何收集與整理、文史展示的定義、概念和理念;文史展示的美學與構成,以及文史展示的空間設計。五十分鐘上課時間其實很短,但是同學學到了一些重要概念。而「史料分類編目與實作」,則先指導文物和史料的採集方法與分類、文物和史料數位檔建置的未來需求;最後分組做文物和史料的編目實作,讓同學們對校史館的文史資料更加重視和珍惜。
一學期課程很快地就結束了,最後一堂課是檢視同學的學習成果,輪流上台分組報告,同學們過去雖然沒有這方面的經驗,卻能侃侃而談,可見都很認真學習。這次的特色課程,採邀請專業講師授課的方式進行,是彰化女中的第一次,可說是同學們難得的體驗。特色課程,帶給同學們深度學習和思考的能力,謹此紀錄。